四川文理学院“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
从“十二五”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时期,为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学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夯实办学基础,培育办学特色,凸显区域办学优势,培养区域社会需要的人才,创建办学质量优良、地域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发展思路
从2011年到2020年,学院坚持“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总体思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完善办学基础条件,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以文、理、工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3-4个学科有地域特色并达到国内较高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新型本科院校。
实现这一目标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2011年到2012年左右,全力加快学院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办学基础条件,增强本科意识,巩固学士学位评估成果,规范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增强学院社会影响力,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第二步,从2013年至2015年,贴近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投入学院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发挥学院后发优势,增强办学的地域特色,逐步把学院做大做强,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贡献力,使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凸显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进优质外教资源,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宽办学的国际化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步,到2020年,积极探索和寻求多渠道教育资源的融入与整合,拓展学院办学空间和层次,新征土地500亩,增强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突出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学术影响;积极创造条件举办研究生教育,使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影响力,成为区域社会中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办学规模
1.到“十二五”末,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3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2000人左右;各类继续教育在学人数达到8000人左右。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6000人以内,其中研究生100人左右,各类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2.“十二五”末期,教职工总编制数控制在1200以内,其中专任教师达到810人,师生比力争达到1:17;到2020年教职工总编制数控制在1700以内,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
(二)学科建设
3.“十二五”期间,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达州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在保持人文社会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理学、工学学科建设,注重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优化学科结构,努力构建特色鲜明、有较强综合实力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
4.制定人文社会学科提升计划和理工学科扶强计划。重点支持5-6个人文社科一级学科建设,力争在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中建设3个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建设10个左右院级二级重点学科。
加强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公共管理、教育学等一级学科建设,重点扶强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应用性强的学科;分层次有重点地投入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分析化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学、环境工程、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二级学科建设,重点扶持和建设10个院级重点学科。
到“十二五”末,力争在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学理论、法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学前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会计学、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教育训练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中建成5-6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3-5个二级学科申报硕士点。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
5.加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关联密切的应用性专业,重点投入特色专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需求的专业建设,到“十二五”末,新增本科专业15个左右,建设2-3个省级特色专业;到2020年,本科专业发展到60个左右,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体系。
6.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力争各专业课程合格率达到100%,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达到85%,新增15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争取各二级学科中至少有1-2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达到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均实现“零”的突破。到2020年,每个二级学科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朝气、有较强教学科研实力的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
7.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终身教育与学习的选择机会,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为地方社会提供20000人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成为川东职业培训中心。
(四)教学质量
8.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与地方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注重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率,提升优质就业份额。
9.全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积极探索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规范和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考核、评估等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向积极性和创造性。
10.推进和完善学分制,试行弹性学制,积极推进主辅修制,探索灵活的课程免修、缓修等制度,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文理渗透和交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科学研究
11.进一步增强科研主动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社会服务、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意识,鼓励和培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团队,切实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新增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7—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5项左右;主持市厅级重点项目100项;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项左右,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左右,国家级奖励和省级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5项左右,市厅级重点项目30项左右,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提高科技论文在SCI、EI等的发表率和收目率。科研项目及配套经费累计2000万元左右。
1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创新型大学建设,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依托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特色植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参与地方重大问题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发挥人才聚集优势,提高对地方社会的贡献力。
13.“十二五”期间将学报办成月刊,力争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版分离,获得2-3项国家级奖励,跻身全国高校同类学报前列。
(六)师资队伍建设
14.加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学院发展的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十二五”末,专任教师中博、硕士力争达到60%,正高职称达到80人左右;培养和引进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20名左右,省级教学名师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实现“零”的突破。到2020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正高职称达到18%。
15.“十二五”末,建立一支包括5-8名学科带头人、20-30名学术带头人和60-80名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学术梯队;部分学科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动态管理,促进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尽快成长;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学科涵盖广泛、具有较强学术影响的学术梯队。
(七)办学基本条件
16.“十二五”期间,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景观和园林绿化,逐步培育莲湖校区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生态文化科技校园;筹资建设体育馆、校医院、艺术传媒大楼、理化实验楼、第二教学楼等工程项目,力争使教学行政用房达到20万平方米左右。2015年至2020年,在紧邻莲湖校区周边新征土地500亩,扩建教学基础设施,满足学院发展需要。协调学院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力争预算总收入逐年有较快增长,并确保教职工收入同学院事业发展保持同步增长。
17.“十二五”期间,加大教学行政设备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力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园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的能力。
18.加强图书情报建设,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提升信息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末馆藏图书达到145万册,数字图书总量达到13000GB,成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信息中心。
(八)对外交流
19.“十二五”期间,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与交流,做好外智引进和对外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宽办学的国际视野,力争引进语言类外教40人次,专业类外教10人次,教职工赴国外进修学习、访问在30人次左右,学生赴海外攻读学位、带薪实习、交流访问超过150人次。加强与国外大学的联系与合作,与国外10所左右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开展合作办学和对等交流等。
(九)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20.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符合校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十)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21.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提高院、系两级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务实创新,应对复杂局面和维护安全稳定的能力;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推进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文理渗透、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基础平台建设,创新特色模块,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本科院校应用性、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高端应用型人才。
2.加大教学质量工程投入,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十二五”期间,学院分期投入5000万元,围绕教学质量工程,重点加大“十项工作”投入,全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名师、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多样化人才培养、素质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设,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有高水平的突破,编著3—5部教育部规划教材;争创2—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筹建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争创4—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办学特色和办学竞争力明显增强,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
3.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狠抓课程基本规范和课程管理,分层次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一批重点、精品课程,使院级重点课程达到课程总数的60%,院级精品课程达到25%,省级精品课程超过2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突破,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夯实本科办学基础。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应用能力。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体系,加大实验和实训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基地、训练基地和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
5.重视招生与就业指导,稳步提高就业率。加强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前瞻性研究,深入分析招生形势,把握主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拓展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就业技能,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处在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6.加强学分制管理,推动现代教学管理改革。加强学分制改革研究,完善学分制管理和教学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双专业、双学位制等教学与管理。加大选修课比重,创造条件,在专业、课程、学制和教师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构建灵活、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建立高效、优质、灵活的现代教学管理和服务制度,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完善院、系听课制度、中期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评、专家测、领导议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确保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二)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办学特色和优势
学科建设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十二五”期间,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学院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1.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以硕士学位点建设为目标,以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引进为起点,以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内涵,制定激励和引导性强的政策措施,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
2.调整学科结构。参照国内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体系和学科管理机制,高起点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分层次、分步骤实施学科结构的战略调整,把学科结构调整与院系结构、专业结构和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资源,突出相关性、综合性和成长性。首先,突出主导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以申报硕士学位点为契机,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升计划和理工类学科重点扶强计划,集中建设10个左右与地方经济文化联系紧密、有较好基础和实力的主导学科,作为整合、影响和带动全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的龙头学科,力争在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取得较大突破。其次,大力支持一批具有相对领先优势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类学科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逐步形成特色学科发展优势。第三,积极促进和扶持新兴、应用学科的发展,加速工科发展水平,使理工类学科相互支持,形成共生发展优势。
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特点,遴选3-5个左右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培植3-5个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学科和与区域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发展结合紧密的应用学科,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使其在3-5年内能有较快发展,部分学科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4.加强学位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学士学位建设与管理,完善学位考核与授予办法,扎实抓好课程、师资、毕业论文(设计)等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借助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力量,探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为申硕奠定坚实基础;以学院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为依托,以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学理论、法学理论、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学前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为首批申硕重点学科,积极准备,加速申硕进程,力争在2015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权评估。
5.加强专业建设,培育专业优势。深入分析和研究地方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和充分论证专业设置,整合系科资源,加大调整力度,按照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系科设置,理顺关系,优化布局。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旺、应用性强的新专业,使专业设置更符合社会需要。加强对专业的分类指导,大力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教学质量高、适应面宽、富有优势的专业,重点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专业整体提高。设立新专业建设基金,加强新兴战略性产业专业和新专业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建立专业动态监控机制,实施省、院两级重点专业联动建设,加强中期检查与全程监控,对成效显著的,推荐申报省级重点专业,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建设资格。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
1.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工作重点进行考核,落实责任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投入15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形成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机制。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完善选拔机制,实施分层培养模式,设立青年教师资助基金,滚动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科研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做好优秀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建立业绩考核和滚动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拔尖、有一定学术影响和科研团队领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实施“双培”工程。继续深入实施教授培养工程,资助教师出版专著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积极做好高级职称的评审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实施博士培养工程,每年选送10-15名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全额资助攻读博士学位,“十二五”期间,选送30名左右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尽力改善学成回校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申硕工作的需要,分层次、有计划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每年划出15%的进人指标用于引进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急需人才,对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急需人才和高学历教学科研人才实行不同层次的优惠政策,“十二五”期间,计划引进正高10名,博士50名,引进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20%。对拟引进的教授或博士,加强对学科定位、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及潜力的论证,注重品行和敬业奉献精神,把好人才引进关,提高引进师资的整体水平。
开阔人才引进视野,多渠道、多形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对海外人才、特别优秀的人才,可通过设立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或顾问等途径,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学院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各级管理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改善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新提拔的处级干部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到2015年,中层干部队伍中40周岁以下的干部比例要达到20%,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努力培养、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干部队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5.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学历提升、政策激励等措施,在待遇、科研立项、职称评聘、评优选先、转岗等方面予以倾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队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1.大力加强科研工作。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监督,完善科研工作的导向、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理工类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重点向较高层次和重大科研项目倾斜,向战略性和应用性研究倾斜,对符合地方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对区域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领域,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学院优势,全方位参与地方科技创新工程,力争在一些领域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在高层次获奖上有重大突破。
2.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守学术规范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引导教职工在学术研究工作中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研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反对学术腐败,树立严谨求是的学风,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力。坚持开门办学,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广泛参与地方政府的战略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搭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平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连接机制,鼓励教师面向地方重大需求,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主动将自身的研究方向与地方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深入开展项目攻关和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打响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品牌。加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深入开展革命老区发展研究,重点做深做透红军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地方名人和革命老区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等特色研究,多方寻求支持,拓展研究视野,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打响革命老区研究品牌,扩大学术影响。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开阔教育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水平
1.制定并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确立国际化战略是学院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根据学院现实条件,加强调研和论证,区分近期和远期,明确重点和方向,整体规划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为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提供策略保证。
2.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国际项目合作为主,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政府和国外高校、非政府组织的联系,通过校际合作和互派留学生、海外带薪实习、汉语志愿者、交流访问等形式,选派更多的学生到海外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支持主办或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来校工作、讲学或合作研究。
3.实施“人才海外培养工程”。鼓励和支持教师到海外访问和学习,参与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及时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动态,造就一批处于学术前沿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群体。积极联系和组织管理人员出国(境)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世界眼光的管理骨干。
4.加强外国文教专家的聘请、管理、考核和效益评估,拓宽聘请渠道,提高聘请质量。做好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CEE等项目管理工作,提高外智使用效益。
(六)创新学院管理,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健全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建立健全院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职务晋升与聘任等涉及学术方面的事务尊重学术机构的决定和意见。
2.强化系(院)二级管理,增强管理活力。下移管理重心,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确立系(院)二级管理职权,下放管理权限,建立与学院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内部管理结构,增强系(院)二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规范内部管理,推进民主办学。完善学院办学章程,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建立健全依法治校、按章办事、规范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保证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学院事务的权利,支持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院民主政治建设。
(七)完善办学基础条件,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加快实施莲湖校区后续工程建设,完善基础办学条件。按照莲湖校区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校园整体布局,合理调配资金,将基本建设资金主要投入到莲湖校区,尽力完善莲湖校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到 2012年,确保完成图书馆、学生公寓10舍、音乐楼演播厅等工程并交付使用;2014年前,启动并完成体育馆、艺术传媒大楼、第二教学楼、实验大楼、校医院等建设项目,完善莲湖校区教学基础设施;整体规划、逐步实施莲湖校区园林绿化工程,同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绿化、美化莲湖校区校园环境,努力把莲湖校区建成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人文化、低碳节能校园。
南坝校区校园以保护、维护为主,进一步增强百年办学的历史厚重感,加强园林美化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维修,确保安全稳定。
2.大力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调整经费支出结构,进一步节约行政经费开支,加大对教学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用于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及其它渠道经费,落实配套经费,大力改善教学基础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提高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文献资源和特色数据资源建设,增加网络数字化文献资源,力争生均图书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指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盘活资产,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提高利用率,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注重人文关怀,培育和弘扬文理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精神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丰富学院办学思想,更新办学观念,努力培育和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学院精神,丰实“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内涵,为学院建设发展和师生文明进步积淀文化与思想基础。
制定并实施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系统规划和重点实施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抓好学院形象设计,规范形象标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学院内外良好形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并推出一批校园文化精品。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和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劳动和创造,坚持依法治校和校务公开,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尽力解决教职工在工作、生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组织保障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发展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促发展,正视学院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用改革的手段、发展的眼光解决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学院科学发展。
2.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总支(支部)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凝聚全院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奋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制度、教育、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制约机制。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深入研究和探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建设,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引领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长成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与干预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4.建设“平安校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稳定的各项措施,强化各项预案,加强形势研判,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畅通信息,落实责任,做好预防、预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大局。
(二)体制保障
1.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校务公开,提高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健全和完善学院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深入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立首问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2.推动制度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15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立学术权与行政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3.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按照岗位设置管理方案,科学设置岗位,加强岗位管理,淡化身份管理,完善岗位考核办法,加大业绩考核与奖惩力度,继续向高层次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向教学第一线倾斜,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资金保障
1.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学院经费中长期投入预测,做好项目建设与资金规划,加强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科学合理地确立经费投入意向,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和国库统一支付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经费投入。加强审计工作和公开招投标管理,保证学院重点项目和重大设施设备采购顺利实施。
2.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和投入,化解学院资金困境。密切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校友的联系,加强合作共建,进一步拓宽学院办学经费来源,努力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社会捐助和学费收入等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进一步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勤俭办事业,把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入到重点项目和重要环节,建设节约型校园。
(四)服务保障
1.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莲湖校区图书馆启用为契机,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优化馆藏图书结构,加大理工类图书和电子图书采集,扩大网络数字化文献资源,提高新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文献数据支撑。
2.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安全稳定高速的校园网络,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逐步提升校园数字化水平。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整合校园信息技术资源,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提高教师网络教学水平和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3.做好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后勤内部管理和监督,加强成本核算,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生活和学院稳定提供保障的前提下,增强造血功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规划的关键在于落实,学院要广泛宣传,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院的总体规划上来,精心制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使学院、各部门、各系的工作计划与规划相衔接,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评估,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发展变化的形势不断审视和反思,及时调整,有效推进规划的实施,保证规划对学院发展的指导作用。